科研實力
  針對成都轉變發展方式、產業調整升級的發展趨勢,成都學院成都研究院整合科研資源,跨學院、跨學科組建了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產業、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教師教育服務、國際合作服務六大產業服務平臺,構建起產業融合型科學研究集群發展的基本架構。 研究院下設27個研究中心,與10多個產業和30多個政府機構建立了合作共建機制。
  成果轉化
  1、學校的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96%以上的科研成果在製藥企業實現了產業化。僅在成都地區,就與包括科倫藥業、聯邦藥業、康弘藥業、升和製藥、迪康製藥、地奧製藥、四川製藥、成都恆瑞等數十家醫葯企業合作。
  2、學校的生物產業學院近年與30餘家大中型企業合作,成果轉化價值超60億元。
  “立足成都,融入產業。”作為成都市政府主辦的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成都學院(成都大學)早已確立了“城市型綜合大學”的發展之路。近3年,學校60%左右的科研項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直接服務於成都的項目達430多項。每年,該校都有62%的應屆畢業生在成都就業或創業,為成都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研和人才保障。
  成立研究院 專攻產業應用研究
  如何把大學的科研和人才培養與城市的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在成都學院找到了答案。
  在評價機制上,為了轉變高校重科研輕轉化的傳統弊病,該校把科技成果轉化與評價制度結合起來,將科研績效以及對成都發展的貢獻確定為主要考核指標之一,引導和督促科研人員結合成都的產業發展需要開展科學研究。老師科研能力強不強,不僅看論文,更關鍵的是,是否把科研運用到實際。
  為了剋服大學科研機構各自為政、缺乏合力的問題,成都學院又成立了專門的機構———成都研究院,負責推動產業融合型應用研究。針對成都轉變發展方式、產業調整升級的發展趨勢,成都研究院整合科研資源,跨學院、跨學科組建了文化創意產業、健康產業、汽車產業、電子信息產業、教師教育服務、國際合作服務六大產業服務平臺,構建起產業融合型科學研究集群發展的基本架構,著力發揮1+1>2的聚合效應。研究院下設27個研究中心,與10多個產業和30多個政府機構建立了合作共建機制。
  六成科研項目 與地方發展緊密結合
  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的科學研究模式,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近3年,該校60%左右的科研項目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直接服務於成都的項目達430多項。同時,產業融合型地方服務發展模式也推動學校綜合辦學實力快速增強。學校科研實力同步大幅提升,科研經費從2007年的600多萬元增至2013年的5600餘萬元,省部級(含省高校)科技平臺從2007年的1個增至15個。
  基於產業融合理念的大專業平臺也讓學校的教學質量明顯提高,省級及以上質量工程等教學建設項目從2007年的4項增至2013年的74項,大專業平臺教育改革實踐本身也獲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從2012年起,每年撥出專項經費200萬元支持學生開展創新性實驗及科創項目、參加學科競賽與社會實踐。近幾年來,全校有4000餘人次參與科研課題,1萬餘人次參加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8個學生創業項目入駐成都大學生創業園。由於與成都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全校60%以上的學生在成都地區就業,一些熱門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成都商報記者 汪玲
  王牌科研成果
  抗菌素工業研究所
  為成都數十家藥企提供新技術
  四川抗菌素工業研究所的藥物研究領域涉及微生物與生化藥物、化學合成藥物、生物技術藥物、天然植物藥物、藥物新製劑等,該所先後與全國二百多家製藥企業建立了多種形式的科研、技術、生產、經營合作關係,僅在成都地區,就與包括科倫藥業、聯邦藥業、康弘藥業、升和製藥、迪康製藥、地奧製藥、四川製藥、成都恆瑞等數十家醫葯企業建立了各種形式的良好合作關係,為這些企業提供新品種、生產工藝、人才培訓和技術服務。歷年的統計結果顯示,該所研發取得的科研成果已有96%以上在製藥企業實現了產業化,所生產的藥品成本低、質量好,給製藥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生物產業學院
  成果轉化價值超60億
  該院除擁有化學、藥劑學、藥品質量檢測、基礎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微生物學、食品加工、發酵工程、生物信息學等十餘個教學型實驗室外,還與校外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了聯合實驗室。依托於學院的主要研究機構包括農業部國家雜糧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肉類加工四川省重點實驗室、食品加工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藥食同源植物資源開發四川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生物醫葯實驗四川省高校實驗示範中心、四川省功能性食品研究中心、成都市肉類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成都市雜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近年與30餘家大中型企業合作,成果轉化價值超60億元。
  在蓉高校點擊
  四川師範大學
  四川教師隊伍的搖籃
  四川師範大學是四川省舉辦師範類本科專業最早、師範類院校中辦學歷史最為悠久的大學。學校創建於1946年,先後培養了20餘萬畢業生,全面服務四川的教育事業。學校先後涌現出了以著名墨學家伍非百、我國社會學和民俗學的創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國教育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劉紹禹、楚辭學專家湯炳正、文獻學專家屈守元、訓詁學專家劉君惠、凝聚態物理學專家趙敏光、拓撲學專家劉旺金、非線性分析專家丁協平為代表的一批知名專家。成都商報記者 江浪莎
  西南民族大學
  擁有56個民族的學生
  西南民族大學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在校學生覆蓋我國56個民族。學校建立60年來,培養出各類人才14萬餘人。學校在畜牧獸醫理論與技術、民族經濟、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處理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均產生了較大影響。極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館也是校園中的一大亮點。館內藏有珍貴民族文物共1萬餘件。此外,學校還有著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藏學文獻館、彞學文獻館。
  成都商報記者 王垚  (原標題:3年430個科研項目專門服務成都產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81wepa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